冬日里,青藏高原滴水成冰,在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海拔4200米的隆宝湿地自然保护区,不时传来黑颈鹤悠长的鸣叫声。
隆宝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三江源核心地带。“十多年前隆宝仅有20多只黑颈鹤,现在已经有210多只了。主要是由于湿地保护初显成效,湖泊多了,鸟儿也就多了。”保护区管理员文德江措说道。
玛多县拥有大小湖泊4077个,被称为“千湖之县”。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过度放牧等原因,这里的湖泊急剧减少,到2004年时,90%以上的湖泊干涸甚至消失,原本连为一体的扎陵湖、鄂陵湖之间出现断流。
早在2005年,国家投资75亿元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青海省政府对三江源地区不再进行GDP考核,而将生态保护和建设纳入考核内容。
经过多年治理,三江源地区生态初步改善。“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以来,一个关键项目就是人工增雨。仅去年就增加降水42.91亿立方米,相当于300个西湖的水量。三江源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雨的增多,对缓解荒漠化作用明显。”玉树州副州长才仁公保说。
据悉,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一期实施面积为15.23万平方公里,其中生态保护和建设有12项工程,包括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沙漠化土地防治、重点湿地保护、黑土滩治理、水土保持等。
目前,三江源地区水源涵养能力整体提高,增水效果明显。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区水资源总量与多年平均相比,增加84.9亿立方米,地表水水质均达到国家Ⅱ类以上标准,主要湖泊净增加760平方公里。
监测还显示,截至2013年底,三江源一期工程累计保护湿地160万亩,封山育林511万亩,治理黑土滩523万亩、治理沙漠化土地66万亩,防治鼠害11780多万亩。
放眼望去,满山遍野的云杉格外挺拔,尽管已是初冬,但一望无际的绿色森林仍给人心旷神怡之感。据介绍,近年来玛可河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550亩,封山育林2万亩,完成公益林造林3000亩,中幼林抚育9.1万亩。还完成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封山育林补植7万多亩,出圃种苗250余万株,森林蓄积量也由16年前的420万立方米上升到460万立方米。
同时,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的实施,在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内,麝鹿、岩羊、雪豹、金钱豹等的野生动物又显露出可爱的身影,而麦吊云杉、红花绿绒嵩等植物的品种和数量也不断增多,在修复野生动植物生态食物链的同时,也证明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对此,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省三江源办公室主任李晓南指出,“青海省与中科院联合完成的三江源一期工程生态成效综合评估结果显示,三江源项目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生态状况好转。”
他继而介绍道,从2014年开始,总投资160.6亿元的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启动,工程实施面积由原先的15.2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39.5万平方公里。
根据二期工程规划,到2020年,三江源地区森林覆盖率将由4.8%提高到5.5%,力争使该地区土地沙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水土保持能力、水源涵养能力得到稳定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