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发布《2012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
12月23日,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司发布了《2012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全国海水利用工作进展顺利,截至2012年底,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95个,日产淡化水总规模达到77.4万吨。
全国沿海省市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图
当前全国海水淡化工程产水的终端用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业用水,如首钢京唐港、天津大港新泉等海水淡化工程;另一类是民用供水,如浙江嵊泗、岱山和海南西沙永兴、琛航等岛屿海水淡化工程。
据了解,目前海水淡化主要采用反渗透和低温多效蒸馏技术,每吨产水平均成本6元~8元。在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中,海水淡化水用于工业用水的产水量为每天51.1万吨,占总产水量的66%;用于居民生活用水的产水量约为每天26.3万吨,占总产水量的34%。
《报告》同时指出,在海水直接利用方面,近年来,全国沿海海水直流冷却工程规模不断增长。截至2012年年底,11个沿海省区市均有海水直流冷却工程分布。其中,年海水利用量超过百亿吨的省份为广东省和浙江省,分别为年产275.5亿吨和年产199.1亿吨。
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节水处处长杨尚宝指出,经过50余年的发展,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在经历技术研发、产业化等阶段后,正进入产业发展与应用阶段。
海水淡化产业以生产海水淡化水为主要目的,涉及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工程设计与建设、生产运营、原材料生产与销售等环节,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对缓解中国沿海缺水地区和海岛水资源短缺状况,促进中西部地区苦咸水、微咸水淡化利用,优化用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水利协会脱盐分会秘书长郭有智介绍,发展海水淡化是中国应对水资源紧缺现状的必然之举。但受多重因素影响,中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目前海水淡化产能基本在80万立方米/日左右,预计到2015年底,产能多达到100万立方米/日左右的水平,与“十二五”规划中220万立方米/日的水平相差较大。郭有智同时介绍,在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层面,目前能量回收装备、反渗透膜元件及膜组器等材料仍主要依靠进口,国产化率不足40%。
业内专家分析,首先,对海水淡化没有明确定位,缺乏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海水淡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基础研究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较少,设备制造及配套能力较弱;再次,产业发展水平低,行业内企业规模较小,制造产业链尚未形成;后,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完善,政策力度不够。
虽然政府相关部门从2005年起陆续出台专项规划等政策,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但目前为止出台的政策多为宏观指向性意见,对于产业的实质支持力度不足,激励性扶持政策尚未到位。在海水淡化工程投资、水价补贴等细节领域均有待完善。
市场前景令人期待
问题虽然是有的,但海水淡化产业在不断进步。面对拥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下一阶段对我国海水淡化的一系列产业的规划和引导也成为重中之重。业内专家认为:要加强海水淡化一系列产业规划和引导,一是建立标准规范,促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二是加强技术创新,尽快提高海水淡化核心竞争力;三是强化设备制造,提升关键设备和成套装置制造能力;四是前期给予政策补助,海水淡化前期投入成本较高,企业要实现规模化会遭遇资金瓶颈。
去年年底国家出台海水淡化领域的个专项规划——《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之后,海水淡化日益成为相关产业发展的热词。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产能预计达到220万立方米/日以上,海水淡化产业产值接近300亿元,海水淡化市场销售额将达700亿美元。
在国内水资源短缺困局日渐严重的背景下,海水淡化已经成为解决淡水危机的替代方案之一。A股市场上,目前在水处理领域,开展海水淡化装备及材料生产的企业主要包括碧水源、津膜科技、南方泵业、兴源过滤、南方汇通等。业内分析指出,目前国内外海水淡化均已具备与其他方式竞争的成本优势。海水淡化产业的投资空间巨大,仅仅凭借政府一己之力并不能提供足够的资金,政策应扩大融资渠道,鼓励引进民资。
据悉,浙江省发改委7月下发《浙江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海水淡化相关产业增加值突破150亿元,并明确了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海水淡化水应用、海水淡化技术拓展应用和浓海水综合利用三大重点领域。另一个海水淡化产业发展重地山东省青岛市10月出台相关规划,力争2015年实现海水淡化产值超过20亿。